“不分紅就退市”的市場解讀近日持續發酵,市場期待對兩日來的誤解與恐慌糾編。4月16日晚間,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就分紅和退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進一步給市場明確了定調以及清晰解讀。
經財聯社記者梳理,主要解答了五大市場的疑惑:
問題一,是不是不分紅就會退市?
答案顯然不是。實施ST針對的是有盈利的企業,即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正值且母公司報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潤為正值的公司。在判斷實施條件上,只有當三年累計的分紅比例(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低于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年均凈利潤的30%)和分紅金額(主板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分紅金額低于5000萬元,科創板和創業板為3000萬元)均不滿足要求時(記者備注: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只符合一條時并不會生效)時,才會被實施ST。
其中,規則設置的條件,充分考慮了科創板和創業板企業研發投入大,部分企業仍處行業發展早期的特點。對于研發強度大(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業收入15%以上)或研發投入大(三年累計在3億元以上)的企業,即使分紅未達到上述條件的,也不會被實施ST。
問題二,是不是因為滿足不分紅相關指標而ST了,就意味著要退市?
答案,并不是。分紅不達標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主要著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紅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重點針對有能力分紅但長期不分紅或者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ST不是退市風險警示(*ST),主要是為了提示投資者關注公司的風險。公司如僅因此原因被ST,并不會導致退市;滿足一定條件后,就可以申請撤銷ST。
問題三:目前來看,可能觸及前述指標的公司有多少?
答案:以2020-2022年度數據測算,滬深兩市可能觸及該標準的公司數量僅80多家。
問題四,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三大交易所同步發布了修訂后的股票上市規則,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有觀點認為這對小盤股走勢造成較大沖擊,實際情況來看,是否與新規有關?
答案,純屬誤讀。本次退市指標調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殼”、“害群之馬”,并非針對“小盤股”。在標準設置、過渡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穩妥安排,短期內不會對市場造成沖擊。
問題五,可能觸及退市情況的上市公司大概多少?
答案,明年可能約在100家。根據測算,滬深兩市明年適用組合財務指標觸及退市的公司家數預計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觸及該指標并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約100家,這些公司還有超過一年半時間來改善經營、提高質量,2025年底仍然未達標準,才會退市。市值指標方面,滬深兩市當前僅4家主板公司市值低于5億元,科創板、創業板暫無公司接近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
部分觀點實屬誤讀,新規已有明確規定。
一方面,分紅新規會預計會促進公司通過分紅回購等方式增強投資者回報,實際影響家數更少。另一方面,證監會強調,退市監管的原則是“應退盡退”,沒有也不應該預設數量。退市新規對各退市情形設置了具體的指標,出清的范圍清晰、明確,誤認為所有“小盤股”都將受到影響,實為誤讀。
聚焦到分紅新規,深交所提到,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為引導上市公司積極現金分紅,進一步提高分紅的持續性、穩定性,深交所對《股票上市規則》《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中有關分紅的規定作出以下優化安排。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